陳永平 | 國立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暨科技與社會中心智庫研究團隊
陽光電城農業大棚-聖本篤牧場現況。(圖片來源:台南市政府授權刊登)
在日本發生福島核災前,雖然離美國三浬島與蘇聯車諾比的核災殷鑑不遠,但世界各國因在經濟掛帥考量下,對於核安問題仍心存僥倖,寧相信科技足以應付任何核能風險,然而在2011年3月11日的一場地震與海嘯,重創了日本福島核電廠,徹底粉碎了核安神話,反核思潮開始在世界流竄。在此同時,台灣民間的反核運動也正式走上街頭,以非核家園為號召,希望為台灣未來留下一片淨土。
然而在經濟發展壓力下,台灣執政當局並無法對非核家園做出任何承諾,唯一能做的就是更積極地開發再生能源,例如:太陽能「百萬屋頂」計畫;推廣「農業大棚」太陽能電廠,讓過去以耕牧為主的農場開始種電,成為替代能源的尖兵。2013年5月台南市規模最大農業大棚「聖本篤牧場」正式啟用,將打造大台南陽光電城之大躍進。
事實上,世界各國早已在推廣「農業大棚」理念,太陽能板成片鋪設的景觀並非罕見,但仍礙於成本過高及效率偏低等因素,即使政府大力補助,民間一般投資意願並不高;幸好近年來這些不利因素漸獲改善,再加上日本福島核災的示警,世界各國為了降低對核能的依賴,使得「農業大棚」的設立蔚為風潮,台南聖本篤牧場太陽能電廠正是其中之一。
我們當然樂見太陽能科技能迅速發展,使人類非核家園的夢想可以早日實現,同時減少碳排放量來緩和地球暖化及避免氣候變遷。不過一些現實的不利因素卻依舊存在,除了高成本低效率外,還受限於太陽的能量密度過低且發電自然條件嚴苛。
首先來談談太陽的能量密度:雖然每年太陽傳送到地球的巨大能量,約為每年全球使用石油總能量的7,500倍,但若是將這些能量均勻地分配,則照射在大氣層外表的太陽能約每秒1,367焦耳/平方公尺,也就是說大氣層的外表每平方公尺所吸收的功率為1,367瓦(焦耳/秒),記為1,367瓦/平方公尺,這就是所謂的太陽常數。
當陽光穿入大氣層,經大氣的反射與吸收後,在地球表面上每平方公尺所能吸收的功率僅約1,000瓦,這也是太陽能板在白天陽光普照時所能吸收的最大功率,若是再乘上光電轉換效率20%,則每平方公尺的太陽能板最多只能產生200瓦的電力,也就是說每秒只能產生200焦耳的電能。
或許有人對200瓦尚無具體概念,那麼我們用馬力來換算說明:200瓦大約是0.3匹馬力,而一般汽車引擎動力則是100匹馬力。若是改用太陽能板來驅動的話,竟然必須使用333平方公尺的太陽能板,才能讓1輛汽車正常行駛,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,因此顯然地,太陽能的能量密度確實太低了。
除了能量密度過低外,日夜更迭、四季變化、天氣陰晴或地理位置等差異,都會導致不同的光照條件,使得太陽能板的發電既不規則又不穩定,這些也是限制太陽能科技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科技雖然來自人性,卻也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;當確認科技難以化解能源短絀與地球暖化危機時,我們應該反求諸己,不該無謂地浪費能源。因節約能源自然可減少碳排放量,進而緩和地球暖化的趨勢;節約能源當然也會善用資源,進而紓解能源短絀危機;可惜,這最簡單的方法卻常只是口號,而沒有確實力行!(本文由國科會補助「新媒體科普傳播實作計畫─電機科技新知與社會風險之溝通」執行團隊撰稿)
♦ 資料來源:科技大觀園
♦ 網址:http://scitechvista.nsc.gov.tw/zh-tw/Feature/C/0/13/10/1/245.ht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