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陽能發電是受人矚目的新能源,以台灣的地理環境應如何發展?
撰文/黃秉鈞 科學人2008年第72期2月號
台灣位處亞熱帶,太陽能資源豐富,也因此帶給大家一個深切期望:太陽能未來可以替代大部份能源需求,就像美國科學家預計在美國西部建造一座太陽能發電廠,到了2050年可望替代美國69%的電力、35%的能源!然而,在台灣這一期望必須長期苦心經營才可能達成。
我國屬海島型國家,地小人稠,工業生產與經濟活動密集又活絡,能源消耗量龐大,導致98%以上能源需靠進口。太陽能輻射雖呈分散式分佈,但其能量強度不高,平均每平方公尺不到1000瓦,因此地理位置與土地面積就成為太陽能蘊藏量的關鍵。同時,能源消耗密度也影響了太陽能的可替代性。我們可以依2000年幾個先進國家公佈資料的統計結果做比較(如下圖),以單位國土面積耗能來說,台灣排名第一,是美國的10倍、日本的近2倍、德國的近3倍、荷蘭的1.3倍。在地小人稠的環境限制下,台灣要使太陽能具有舉足輕重的替代性,必須有不同的做法,並且要長期耕耘。
〈太陽能,美國夢〉一文中,美國科學家提出的太陽能發電廠計畫包括兩種發電技術:太陽能光電池與集光型太陽熱能發電(CSP)。太陽能光電池是利用半導體的光電效應直接吸收太陽光發電,CSP是利用集光技術來加熱鍋爐產生蒸汽發電。太陽能光電池可到處鋪設,最為便利,只要有陽光的地方就可利用,包括台灣;CSP則必須有足夠的廉價土地與陽光,例如沙漠,才具開發效益,台灣顯然無法大量開發。
CSP技術在1980年代就開始發展,但到了1990年代由於油價低廉,因此幾乎全面停擺,只有少數個案進行,尤其在西班牙,使得CSP技術進展受到很大影響。
依據美國Luz公司1980年中以及1990年初在加州莫哈未沙漠所建造的九座拋物線槽式集熱器(SEGS)太陽能發電廠的連續運轉經驗,最初建造的14百萬瓦發電廠,每度的發電成本為每度0.44美元,而最後的80百萬瓦發電廠,發電成本為每度0.17美元,中間相隔僅七年。由此推算,如果裝設量達5000百萬瓦,發電成本將為每度0.07~0.09美元(約新台幣2.31~2.97元),與現今風力發電成本相當。如果裝設量達1萬5000百萬瓦,發電成本將降為每度0.05~0.07美元(約新台幣1.65~2.31元),與目前火力發電成本相當。如果1990年代CSP的研發沒有停頓(如下頁圖中紅色虛線所示),目前的CSP發電成本可能已經低於風力發電技術,形成另一股熱潮。因此,CSP是未來重要的太陽能發電技術,對於有地廣人稀沙漠的國家是一大福音,美國科學家在前文所提出的計畫,可行性是很高的。
缺乏足夠的土地
在土地不足的情形下,我國只能發展太陽光電池發電,但是也要面對一些棘手問題,尤其是安裝環境問題。
我們可以用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明,土地面積不足所帶來的推廣問題:假設一戶30坪公寓,其樓層面積約100平方公尺,樓頂全部鋪設太陽能光電池,如果採市面上最先進的Sanyo HIP太陽能光電池(效率為17%、200瓦∕1.17平方公尺),意味著單位面積可安裝容量為170瓦,因此屋頂可裝設的總容量為17千瓦(目前裝設成本高達400萬元左右)。以台灣日照量,每千瓦太陽能光電池裝置容量每年可以發電900~1300度來估計(南北部不同),每月發電量約1275~1841度電,每月可省電費2678~3866元(以平均每度電價2.1元計算),這是一般中等住家的平均電費。也就是說,即使頂樓全部鋪滿太陽能光電池,也只能提供一戶人家的電能需求,而台灣建築物的平均樓層約4.4層,換句話說,因裝設面積不足的緣故,有77%的用戶無法由太陽能光電池提供替代能源。如果推廣環境無法徹底改變的話,在台灣,太陽能光電池將無法像美國一樣成為重要替代能源。
在無解中求解
台灣要改變太陽能推廣環境,仍然是可以有作為的,但需要長期政策配合。首先必須積極進行新技術研發,使太陽能設備與建築體結合,增加太陽能吸收面積並提高發電效率;此外,都市計畫應該朝向低樓層建築與分散式小鄉鎮發展,以增加裝設面積;第三,國土規劃時將太陽能資源豐富的中南部地區,列為替代能源重要產地,將土地充份利用。
純就能源供給面來說,我國能源仰賴進口是一個無解問題,無論如何努力發展新能源或再生能源,均無法100%滿足能源需求。而現階段利用再生能源無經濟誘因的時刻,採用獎勵補助等政策工具,雖然可以加速推廣,但政策工具必須妥善運用才會發揮最大效益,必須謹慎為之。
獎勵補助等政策工具的運用,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,第一是經濟實力,獎勵補助政策涉及社會投資,如果國家經濟實力不夠壯大,如果政策強度過高,恐怕會拖累國家經濟發展;政策強度過低也不足以發揮效益。第二是社會成熟度,獎勵補助政策工具涉及社會財富重分配,如果社會成熟度不足或社會公義觀念低落,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個人財富分配措施也容易引起爭議,甚或引發政治鬥爭。最後是科技領先度,獎勵補助政策工具的運用是藉由採用新能源來降低能源進口,同時也希望發展能源產業,創造經濟活力,如果本身科技領先度不足,貿然實施獎勵補助政策工具,恐會造成獎勵補助國外廠商的情形。
♦ 資料來源:科學人雜誌
♦ 網址:http://sa.ylib.com/MagCont.aspx?Unit=featurearticles&id=1146